贵池区秋浦街道: 创新“六步工作法”实现“急难救助”闭环管理 —— 安徽党媒云| 社区融-k8凯发国际版

贵池区秋浦街道: 创新“六步工作法”实现“急难救助”闭环管理
来源: 吴小英 2024-01-04 15:52:30 责编: 王霞

今年以来,贵池区秋浦街道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立了秋浦街道“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和5个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并探索出“六步工作法”,确保“救急难”互助社工作规范、及时高效、救助精准,构建“贫有所救、困有所帮、弱有众扶”新格局。

宣传发动。搭建起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宣传发动网络,让“救急难”互助社的救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由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楼栋长等,通过搭建展台、印发传单、播报语音等方式,向辖区企业、居民广泛宣传成立“救急难”互助社的意义、资金来源、救助条件、申请程序、救助方式等,提升对“急难”救助工作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引导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群众参与到“救急难”互助社工作中。针对遇困群众,由网格员、楼栋长上门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并根据遇困程度及其家庭生活实际情况,精准实施“急难”救助。同时,辅以网格小助手、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多种“线上宣传”途径,公布爱心捐赠信息和救助帮扶信息,让“急难救助”政策传播得更广更快更全面。今年以来,已先后举办广场宣传活动4场,发放社会救助“百问百答”等资料2000余份。

多元筹资。拓展“救急难”互助社救助资金筹集渠道,从“政府投入为主”向“多元筹资为主”转变,搭建起“政府投入一点、基层组织自筹一点、爱心企业捐赠一点、热心群众支持一点”的多元筹资渠道,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动能,鼓励辖区爱心企业、骨干志愿者注册为“救急难”互助社会员,邀请街道商会会长担任“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副会长,为爱心企业、人士参与社会救助再搭起一座“新桥梁”。畅通社会救助参与路径,通过编制“幸福家园”等公益项目、建立冠名基金等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今年以来,先后编制“爱心点亮童行”“筑爱助残共享阳光”等“微公益”服务项目5个,筹集资金4.2万元;“幸福家园”公益项目线上筹款1.1万元,先后帮扶困难群众47名。

主动发现。街道和社区扛起“主动发现”职责,让“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在街道层面成立“主动发现”工作小组,在各社区组建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困难群众信息采集组,建立起“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全覆盖的主动发现队伍。坚持在每月一次定期走访排查的基础上,不定期开展书记拜访、邻里互访、物业探访活动,深化“爬楼、敲门、看灯”等“土办法”,力争第一时间发现遇困群众、第一时间上报遇困信息、第一时间落实困难帮扶。同时,依托低收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政策找人 机制找人 技术找人”共同发力,着力把好社会救助的“前哨”关口。

救助服务。对于主动发现的遇困群众,由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牵头,要求在1日内完成入户走访、调查审核、信息上报等工作,次日由街道“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将救助资金发放到位,随后再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遇困群众中的老年对象、体弱对象、行动不便对象等,创新“物质 服务”多元化救助方式,由街道社工站牵头,组织“义工服务队”上门开展家政保洁、个人助浴、理发、修理等定制服务,将单一的“物质”救助转化为“物质 服务”综合救助。

跟踪随访。建立救助对象定期回访机制,对救助成效进行评估,重点评估社会救助服务是否解决了遇困群众实际困难、是否产生了新的需求、是否能够回归公益本性等等,突出“公益引导”目标导向。拓展延伸回访实效,对于被救助后仍然难以摆脱困境的,以补充救助、协助申请临时救助、纳入低保等多种途径,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截至今年11月,对主动发现的38名遇困群众,将其中30人纳入低保保障、4人实施临时救助、4人通过“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实施慈善帮扶。

爱心传递。在跟踪随访的基础上,鼓励引导被救助的对象加入街道、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志愿服务服务团队,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困难群众,传递公益正能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关爱。今年先后有4名被救助群众分别加入“卓尔义工团”、“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吴小英)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