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休宁县鹤城乡樟源里村村民舞起长长的板凳龙,欢庆蛇年春节。
在欢快热烈的锣鼓声中,村民扛起板凳龙在村中穿行。这条长达百米的巨龙,由一块块板凳拼接而成。每块板凳上都安放着4盏红灯笼,灯笼内放置蜡烛。在夜色的映衬下,板凳龙通体红亮,格外耀眼夺目。舞板凳龙是当地村民过年的传统习俗,也是最热烈喜庆的活动。这时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观看舞龙的盛况,欢声笑语不断,一片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休宁县鹤城乡樟源里村村民方福生表示:“每年舞龙是我们村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参与,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舞龙。”
休宁县鹤城乡樟源里村村民方晓珏表示:“今天非常难得跟着我的妈妈回到我的家乡参与舞龙活动,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来也会把这个民俗活动继承下去。”
徽州板凳龙,因龙身为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得名。舞板凳龙是流传于徽州的民间舞蹈,是徽州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绚丽花朵,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游客永徽在现场举起手机拍起了视频:“我想宣传一下我们徽州的非遗文化,听说当地的舞板凳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据了解,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块块杉木板连接而成。龙头内安有19盏蜡烛灯火,每节龙身安3盏灯笼,龙尾安有5盏灯火。板凳龙属于民间舞蹈,舞龙时必须配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及燃放烟花礼炮,舞动时灯火闪烁,礼炮飞扬,烟雾缭绕,人声鼎沸,场面壮观。板凳龙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开始舞动,平时如有喜庆活动、佳节庆典等,舞板凳龙又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全民同乐的农村文娱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休宁县鹤城乡樟源里村村民方亮红表示:“舞板凳龙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观看,我们也希望通过舞板凳龙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盛红兵 宋建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