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两会▍纾解“陪护难”,省政协委员来支招:推广“无陪护”管理、规范行业服务标准、推进康养机器人产业 —— 安徽党媒云| 社区融-k8凯发国际版

喜迎省两会▍纾解“陪护难”,省政协委员来支招:推广“无陪护”管理、规范行业服务标准、推进康养机器人产业
来源: 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5-01-22 15:07:14 责编: 王素英

多年来,“一人住院,全家奔波”、“两人住院,没法运转”的困境,使得住院陪护成为社会痛点问题。2025年安徽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汤金美、王永红、毛以成等人分别带来了纾解“陪护难”的提案。

【困局】

陪护市场供需失衡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医疗机构护工(俗称“陪护”)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医疗陪护不仅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抚慰,还承担着部分医疗护理协助的任务,是传统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但省政协委员王永红在调研中发现,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护理人员缺口日益加大。“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人,患病、失能、残疾等人群的康复护理需求急速增长,护理人员缺口很大。”

https://oss.ahnews.com.cn/dmy/1002/image/2025/01/22/2f3579c278ac4b409672dd5a6ccc52e6.jpg

政协委员汤金美

“除了陪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因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也导致陪护费用居高不下。”据省政协委员汤金美介绍,2023年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入院总人次992.7万,其中外科、老年科、全科医学科、康复科及部分内科对陪护人员需求大。“当前陪护人员主要来自第三方陪护公司或患者自请散护等。其中,医院陪护费用普遍在200-300元/天,家庭陪护按月计算则通常在6000-8000元/月,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长期承担实属不易。”汤金美还发现,由于陪护人员通常被视为辛苦的职业,所以求职者职业认同感较低。“一方面,第三方陪护公司、家政公司面临用工短缺,招不到合适的陪护人员;而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虽开设了健康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但毕业生投身陪护行业的较少。”

陪护服务质量待提升

与此同时,陪护行业还面临缺乏相应标准、服务质量待提升等问题。“专业护工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对医疗陪护日渐增长的需求。劳务代理公司在招募陪护时,准入门槛低,没有提供专业培训,也没有专人在医院进行日常管理,导致当前医疗陪护多数为临时务工人员,且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及技能,流动性较大,护理质量无保证。”省政协委员毛以成告诉记者,医疗陪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当前各地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医疗陪护人员培训考核机制,“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培训的陪护人员凤毛麟角,接受临时岗前培训的也寥寥无几。既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也容易造成医疗安全隐患。病人家属与陪护人员之间,较易因陪护质量、薪资报酬等产生纠纷。”

另外,陪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高,工作时间远超法定范围。由于缺少劳动合同,其权益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破局】

打造本土陪护品牌,推广“无陪护”管理

“我省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本土陪护企业,鼓励医疗、养老、残疾康复机构加强与本土陪护公司合作,推动陪护服务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促进本地就业增收。”汤金美告诉记者,除住院患者外,养老机构、居家失能老人及残疾人群对陪护人员的需求同样旺盛,预计每年可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几十万个家庭的陪护难题。“以铜陵市人民医院合作的福建瑞泉护理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国20个省市为超过200家三级医院提供50多万人次陪护服务,解决了上万人就业,陪护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

针对陪护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汤金美建议开展散护调查摸底,将现有散护进行“整编”,培训合格后“收编”到护理员队伍正规管理。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护理员专业,扩大护理员人才培养。动员低龄老人加入社区和居家陪护行业,“既能获取一定收入,也能储备志愿服务时间以备自己所需。”汤金美还建议推广“无陪护”管理,适时总结推广合肥、铜陵、池州等地医院“无陪护病房”经验,由专业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生活照料,“不仅能保障患者的生活护理质量,且收费也低于传统护理员标准。”同时开展“互联网 护理服务”,为出院患者、行动不便者、高龄老人提供延续上门陪护。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建议我省尽快核定陪护服务指导价。借鉴长三角城市经验,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汤金美认为,我省还应该继续推动陪护服务创新升级,将护理员服务延伸到社区、老年大学、旅游机构等多个场所,培育出银发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强行业监管,规范陪护行业服务标准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专门的行业主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对医疗陪护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管理。要制定地方陪护行业准入制度,包括资质审核、培训经历、健康状况等方面,要求从业者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护理培训证书、无违法犯罪记录等,确保从业者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毛以成认为,卫生健康部门应完善医疗陪护培训机制,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涵盖常见疾病的症状、护理要点、用药常识等医疗知识,基本生活照料、伤口护理、康复辅助等护理技能,识别患者的心理需求和进行有效安慰和鼓励的心理疏导、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有效交流的沟通技巧等内容),建立常态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医疗陪护培训课程和职业能力测试。

https://oss.ahnews.com.cn/dmy/1002/image/2025/01/22/599cc4c1786d4b26bb7da4480d97189d.jpg

省政协委员毛以成

“还要制定详细的服务规范,明确医疗陪护的服务范围、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等。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定期组织监管部门、患者及家属、医疗机构三方对医疗陪护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毛以成建议,利用“皖事通”等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陪护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陪护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人员信息、服务记录、评价等业务,提升行业主管部门和医疗陪护服务机构管理服务质效,方便患者和家属查询和选择合适的陪护服务。

另外,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综合考虑陪护工作的难度、工作时间、技能要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确保薪酬能够体现从业者的劳动价值。同时,推动医疗陪护服务机构为从业者购买社会保险,提供相应劳动保障。

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康养机器人产业发展

“智慧养老和康养机器人将深刻改变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和康复需求。”王永红告诉记者,发展各种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助行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康养机器人是解决康复难题的重要措施,将有效帮助失能老人、康复患者和残疾人恢复行动能力和康复,替代部分护工的工作,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和病患的康复护理需要。

https://oss.ahnews.com.cn/dmy/1002/image/2025/01/22/ff8e47d4a2cc4550bf86bac44a4ea0d3.png

省政协委员王永红

王永红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康养机器人发展还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康养机器人产业整体投入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不强,且由于价格高等因素,难以进入社区及家庭。”为此,他建议多方合作推进康养机器人产业发展。政府为康养机器人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通过政府科研项目支持、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康养机器人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及高校院所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联合研发和推广优质的康养机器人和辅助设备,进行智能创新技术研究;加强与医疗、养老机构合作,共同构建智慧养老生态系统。“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康养产品企业及高校院所联合攻关,研发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助行机器人、护理照料机器人、居家护理陪伴机器人、助残辅具设备等智能康养产品,提升康养机器人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同时考虑老百姓的支付能力,注重普惠型产品研发,降低康养产品价格,使得普通家庭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康养机器人。”(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文 杨雪娇/摄)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