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汇聚多方合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淮南市大通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方法,在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紧紧围绕特色产业、教育教学等重点工作精准发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台阶、见实效。
开展实地调研认真“选题”。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先行先试,把帮扶农业发展、开发旅游文化和振兴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帮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先后深入乡村实地调研6次,在充分把握大通区地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多举措寻求文旅融合与现代农业的交汇点,从而规划建设了一些生态游园、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打造“文旅 研学”“文旅 美食”“文旅 采摘”“文旅 垂钓”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实有成效的高塘人家、东隅生态休闲农庄建设项目、中州酷街等文旅项目都得到了社会喜爱和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7月5日晚大通区中州酷街首届音乐美食节启幕。美食节内容涵盖音乐美食夜市、文创大集和儿童游乐等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极具视觉、听觉、味觉体验的夏日盛宴。
“在大通区就可以畅享美食,赏听音乐,再也不用跑别的地方舟车劳顿了,这里一样精彩,性价比更高。”市民张女士开心地说道。
发挥监督职能积极“解题”。为了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乡村振兴要求,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每月必走进联络站,收集民情民意了解民生汇聚民智,为引导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更多更新更实的方法。
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中,一支由区人大代表牵头、农水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科技特派员等组成的团队,多次走进红光村,为发展壮大葡萄产业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民增产增收“把脉开方”。
值得高兴的事情,大通区上窑镇红光村的葡萄现已打出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等品质上乘的果实品牌,不仅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还带动就业380余人,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倾听民声齐心协力“破题”。“乡村振兴,关键在教育赋能。”为了引入优质教师资源,大通区人大常委会采取与淮师附小合作办学模式,依托淮师附小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总投资1.2亿元,占地70亩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淮师附小大通校区,解决了大通区2000名学生上学问题。
“我们村的孩子每次上学都需要跑到长丰县,虽然孩子都不是小娃娃了,但是父母也不能经常前去,还是很担心的,要是家门口有寄宿制学校就好了”,孔店村村民郑礼来叹息地说道。
在听到民声这一讯息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详细摸排孔店村可用教育资源,在初定方案商讨中,征询各级代表意见建议,一致决定将孔店中学建成寄宿制学校。截至目前,孔店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和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孩子们充满了新鲜感、喜悦感,整个校园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胡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