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茶香满文都 “小花”促发展 —— 安徽党媒云| 社区融-k8凯发国际版

桐城市:茶香满文都 “小花”促发展
来源: 彭思齐 2024-04-25 09:39:55 责编: 王霞

厚重文都,灵韵小花。桐城小花是桐城特产,明清贡茶,产于桐城市龙眠山一带,叠翠层峦,存香幽谷,因其清香馥郁,醇厚甘爽,被清宰相张廷玉誉称小花茶“色澄秋水,味比兰花”。近年来,桐城市深耕茶产业发展之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茶旅融合为主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翰墨茶香并存,实现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174b5ad172b31023d191315ed9f9f37

高标准养出好“叶子”

优良的茶叶品质离不开特定的生产方式。龙眠街道双溪村康之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采用绿色有机的栽培管理模式严格加强茶园管理。实行“两锄一拔一深耕”方式除草和松土,幼龄茶园和行间隙地大的茶园通过铺草覆盖或种植绿肥抑制杂草滋生、保土保温,在九、十月份结合茶园深翻施秋冬菜籽饼肥。在安庆市茶叶试验站和桐城市茶叶发展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发挥示范作用,辐射示范茶园近千亩。

鲜叶原料分级收获是小花茶高品质的原因之一。在青草镇,永庭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泽明正在与家中采茶工娴熟地采摘着茶叶嫩芽,背上的竹篓里的翠绿芽尖格外打眼。“我们的高山茶采摘的时候只摘取芽头上的前三片叶子,采摘部位不正确,很影响品质的。而且鲜叶采摘一定要及时,保证同时间摘下来的也是同批生长期的,这样才能做到匀、干净、鲜。”正因为高标准严要求,永庭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功发展成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还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

智能化做优茶品牌

良好的制作、加工技术,能充分发挥茶叶内质。黄甲镇黄铺村严格加工管理程序,进厂鲜叶做到分级摊放、及时分级付制,严格按照桐城小花加工工艺流程进行规范加工,全程做到鲜叶和在制品不落地,实现清洁化。同时投资50万元引进桐城市第一台茶叶色选机和高端真空包装机,实现智能色选精准识别、剔除绿茶中的黄叶、茶梗、老叶等异色叶片及杂质,留下绿茶优良品;智能形选识别绿茶物料形状细微差异,满足不同用户对茶叶条形、大小、粗细等精细分级需求。

唐湾镇蒋潭村雾聚岭绿茶种植合作社硕大的生产车间里,犹如长龙的制茶机“隆隆”运行,阵阵茶叶清香从传输带上扑鼻而来。“我们这个车间只有3名工人操作仪器,原料预处理及精致处理环节都非常讲究,自动化生产不仅严格把控产品品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桐城小花茶鲜叶收购价每斤110元到130元,干茶每斤均价约500元,咱们村的生产线今年预计能产干茶2000斤,春茶产值就可以达到100万!”蒋潭村党支部书记朱爽介绍道。

深挖掘做活茶文旅

近年来,桐城市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契机,强化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护性开发双溪村椒园组明清古茶树近百棵,同时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历史,充分展示茶文化优势,以茶为媒,以旅兴茶,将茶产业发展与桐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黄甲镇黄铺村投资600多万元打造占地面积3500平方的集特色民宿体验、休闲度假、民俗体验、观光游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铺上甲屋”度假胜地。唐湾镇充分融合辖区内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等“红”色资源与古祠堂、古银杏树和古村落构成的“古”色资源、茶叶种植带来的“绿”色资源建设“雾聚茶谷”游客接待中心,并逐步将其打造成茶产业发展、休闲度假、茶文化传播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示范区,既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也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龙眠街道桐城小花茶文化馆结合龙眠山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展示桐城小花茶的起源、传承和发展,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

1026e3fc4fbc611ad7c3cdcd2d35508

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成片的茶园不断向前延伸。桐城小花,从文都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焕发出盎然生机,必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彭思齐)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