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名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乡土情怀,是推进乡村治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数据底座”。今年以来,来安县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补齐乡村地名工作短板,系统解决乡村“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等不规范现象,有效便利了群众出行导航、山货进城、快递进村,进一步推动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建章立制强底色。2024年以来,来安县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要求,联合公安、财政、自规等9单位,印发《来安县“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乡村著名行动”。研究制定《来安县地名管理办法(试行)》《来安县地名标志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和规范乡村道路名称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文件,不断健全“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机制。组建来安县地名专家库,发挥地名专家评审作用,推进地名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专家论证、社会公告等制度。结合来安县国土空间规划、来安县城市总体规划等,把地名建设与各领域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编制城乡地名方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多措并举增基色。一是广泛开展乡村地名排查行动。对无名自然实体、无名街路巷、不规范地名开展全域摸底排查。通过查阅历史典籍、走访“村史通”“历史通”、退休老干部等方式,汇聚社会各界合力,助力乡村道路数据采集、道路命名、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全县先后完成新命名道路37条、小区楼宇1个。二是持续加强乡村地名采集上图。自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迅速开展小程序采集上图的使用培训工作,积极指导全县各乡镇对辖域内乡村居民点、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地名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入库,积极引导群众自主采集上传农家乐、采摘园、快递物流点等助农兴趣点,使地名更好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利用“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已采集乡村地名数据707条。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对已命名的道路以及“有名无标”“标志不规范”的乡村道路、乡村公共设施服务等实体进行标志设置和整改,着力解决地名标志设置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督促指导各乡镇修复、更换破损的乡村地名标识牌,及时清洁、维修、更换各类不符合要求的地名标志,确保县域内地名标志设置合理、内容规范、标识清晰。今年以来新增道路路名标识120块,维修维护路名牌等地名标识200余块。
三、试点示范添特色。一是充分发挥地理标识功能作用,将地名元素与本地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发展、民俗活动等有效结合,推动“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先后打造杨郢乡方家港樱花谷、舜山镇林桥生态民宿、雷官镇池杉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网红打卡地”,“雷官板鸭”“汊河牛肉”“水口鹅煲”等一批乡土美食火爆出圈,“来安花红”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超1500亩,亩均鲜果销售收入超5000元。二是统筹安排部署,精心选取杨郢乡陡山村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完成杨郢乡22条道路命名,新设路名标识66块、户门牌三百余块。创新设置杨郢乡地名宣传二维码,宣传来安县以及杨郢乡优秀地名文化。三是开发文旅项目,深度挖掘区域地名内涵。打造“杨郢乡樱花谷生态文化旅游节”,拓展提升杨郢乡樱花谷地域文化内涵。活动沿线重要路口路段均设置路标、道旗,出动各类志愿者超5000人次,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线路指引、换乘引导、应急救援等服务。持续深度开发北线杨郢-半塔-舜山-张山,南线汊河-水口-大英-三城-雷官等旅游精品线路,升级打造方家港樱花谷、龙窝寺森林竹海、少奇楼、皖东烈士陵园、二师师部旧址、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大英耘泰慧谷等特色旅游地标,为不同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
四、文化传承扬古色。一是深入挖掘革命纪念地、新时代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加大优秀乡村地名文化收集、保护力度。开展乡村地名“老”故事征集、采编活动,编发《古邑来安话地名》《来安地名探源》等系列地名故事宣传书籍。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鼓励引导村居、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地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县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村史馆等宣传阵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聘请专业团队,拍摄《红色半塔》地名宣传片,宣传革命老区半塔镇的红色文化。半塔镇开展全镇域排查,建立红色遗址“数据库”,按照“一址一策”思路,制定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先后打造了新四军二师主题文化园、半塔镇军事博览园、少奇楼、红色印记馆等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精品展陈展示。三是开展县级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组织专业力量编纂《来安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县域内的行政区划、山川河湖、风景名胜、古遗址、古墓、古建筑、桥梁津渡、非遗传承、革命纪念地、特产美食等10类169条优秀地名纳入其中,加以宣传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