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罗塘乡:小顾洼飘出“家乡味” —— 安徽党媒云| 社区融-k8凯发国际版

长丰县罗塘乡:小顾洼飘出“家乡味”
来源: 2024-12-31 17:21:41 责编: 陈亮

长丰县罗塘乡庄岗村顾洼组位于国道合淮路西侧,有十几户人家,算是比较小的村落。初冬时节,在顾洼宋向阳家屋前,数不清的白色面线沐浴着暖阳,从特制的木架上飞泻而下,场面蔚为壮观,成为冬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冬日美食顾洼挂面

“挂面全是手工制作,程序繁琐,做起来非常辛苦,需要起早摸黑。”宋向阳从小就跟着父辈在家做挂面,出师已有13年了。

dsc_8124

晒面

宋向阳制作的顾洼挂面要经过和、醒、盘、挂、拉等工序。最辛苦的是和面,选用上等头道面粉,加水、添盐,搅成面絮,再一拳一拳翻来覆去和。盐,可以说是挂面的灵魂,盐多了抻不下来,盐少了挂不住,上架的面条会一丝接一丝掉落。和好的面要放在盆里,蒙上塑料薄膜,醒20分钟左右后压成圆饼状,再拿圆形盘子,顺着面饼外圈,一圈圈切下直径3厘米左右的面棍。手工把面棍搓成1厘米左右的面柱一圈一圈盘在盆内,一边盘一边撒上薄面,防止粘连,这个过程叫盘条。“盘好条,放阴凉处再次醒发。”宋向阳说,醒发好的面柱后上筷,70厘米左右长的竹筷,插于一块木头上,间距约15厘米左右,一手拉面,一手往竹筷上缠绕,两手配合,上下翻飞,疏密有度,像织布一样。

dsc_8162

收面

宋向阳介绍,上好筷的面,放进阴凉处“u”形面箱里,让面慢慢自然下垂、变长、变细。此时的面还比较粗犷,需要制作者有节奏地用力拉扯缠绕在竹筷上的面条。这个过程叫出振,是制作手工挂面极重要的一个环节,用力不均,拉出来的面粗细不均,还会出现掉条。“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自然晾晒后,将晾晒干的挂面取下来,以‘8’字形排进竹匾里,一层一层叠上来,像朵朵盛开的银花。”

顾洼馓子满口留香

馓子是家乡的味道,是儿时的记忆,是亲情的味道。

宋向阳制作的顾洼馓子也是工艺独特。“馓条得用油养一夜,早上三点起来,把养好的馓条捋出来,制作成馓子生胚子,随后下锅炸!”宋向阳说。只见他一只手不停地将已经醒好的面搓成筷子般粗细的长条,另一只手将面条向盆里推送。“这叫盘条,盘好了,面条才能有韧劲,馓子才能抻得细,吃起来自然酥脆。

随着撑好的面圈放入热油锅里,“嗞啦”一声,馓条在沸腾的油锅里不断翻滚。待馓子变得金黄发红时,宋向阳不失时机地挑起面圈,抖去余油,随后放在一旁的案板上。

dsc_8149

成品馓子

案板上的馓子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泽,还嗞嗞地冒着小油泡。掰断一根馓子一看,果然又细又薄,如银针般粗细,让人垂涎三尺。捻起一根,放入口中,馓子应声而碎,留下满口油香。“这几年又创新了芝麻味的馓子,形态也有扁平状的。”宋向阳介绍。

馓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象征。离乡之人总会带上一些,身在异地也常常会让人寄去“家乡味”,回味着思乡之情。“经常有人,让我寄些挂面、馓子到外地。”宋向阳说。

顾洼挂面和馓子是家乡情、儿时味,是时间、技艺、精神、温度、适度、气候,恰如其分的拿捏。宋向阳像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剑客”,挥剑于无形,驱动剑气,调动面、时间、盐、油,在时间的尺度和空间的维度里,完成一个又一个无可替代的艺术品,技艺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在舌尖上含苞,在味蕾上绽放。(杜刚 蒋艳玲)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